English

公共图书馆“超载”严重

1999-10-27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实习记者 甘国华 我有话说

不久前的一天下午,刚刚1点整,北京市某公共图书馆中文报刊阅览室已是座无虚席。三三两两的读者席地而坐,趴在那里翻阅;报架上所剩无几,一位想要阅读《科学时报》的女大学生只好向他人冒昧地“预约”:看完了,请留给我。这样的一幕不过是我国公共图书馆“供不应求”的一个缩影——公共图书馆尚不能充分满足读者需求。文化部曾公布过这样一组统计数据:1998年,全国的平均水准为45.9万人拥有一个公共图书馆,每个阅览室座位服务3045人,人均购书费0.23元。

另据调查,我国现有公共图书馆2731个,45.9万人/馆的负荷量是荷兰(2.6万人/馆)的17.6倍,英国(1.23万人/馆)的37.3倍。部分经济欠发达的县、区至今仍没有公共图书馆,有馆的省、市、县、区也有不少因为超载太过,难于满足各方面的需求。公共图书馆不仅总量不足,馆舍面积也不够,阅览室“人口密度”惊人:阅览室每平方米需容纳1193人,每个座位“载重”更是多达3045人。在有馆舍的公共图书馆中,甚至有近百个没有阅览室,缺少必要的场地为读者提供服务。

经费有限、年购新书量小是公共图书馆难以满足读者需求的重要原因。虽然去年公共图书馆人均购书费比1997年略有增加,但相对于同期新书单价上涨的增幅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业界人士认为,新书单价涨个不停、购书经费却难以有大幅度增加是新购图书增幅减小、入藏量无论品种还是册数都不尽人意的主要原因。全国公共图书馆去年一年新购图书700万册,尚不到整个出版业年销售量77.04亿册的1‰,何况去年全年有603个公共图书馆没有新购一册图书。湖南税专一位预备考研的老师,到湖南省图书馆外借处没有借到一本1995年以后出版的新闻理论书,她抱怨说,没想到在省图也找不到新书。知识在飞速更新,出版社出书的速度也是越来越快,公共图书馆却因为囊中羞涩不得不在购置新书时丢卒保车:热门的非购不可的新添一些,其他则只好忍痛割爱了。读者抱怨自然在情理之中了。

在盘活资源、为读者提供特殊服务,如文献检索、承接课题等方面,公共图书馆本具有先天优势,各公共图书馆也大多设有文献提供中心,但是,目前的服务力度尚不够大,只有极少数的读者可享受到。某公共图书馆的负责人也坦言,在信息服务的领域里,图书馆所吸引的“客户”以“做学问的人”为多,公司、企业等信息服务的主战场仍被各式各样的信息咨询公司、调查机构所占领。去年,全国公共图书馆共举办各种活动37067次,解答咨询179.7万条,代为检索课题66576项,编制二三次文献41454种,但文化部图书馆司有关人士仍认为,这样的数据并不能令人满意。图书馆自身的不足表现为工作人员外语能力不强,需要检索的外文资料看不懂,分析、综合能力不高。这种状况的背后与图书馆信息服务市场不成熟有关,“信息服务,找公共图书馆”的理念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还有待进一步培育。

公共图书馆能不能在短期内满足读者的需求?文化部图书馆司提供的两个数字颇为鼓舞人心。一是总藏量明显增加。截至1998年底,全国公共图书馆总藏量已达3.85亿册(件),其中去年一年购书花费2.8亿元,新增书籍是继1997年遏止往年购书总量下滑势头后的第二个持续增长年头。二是建设步伐有所加快。去年公共图书馆的书架单层总长度比1997年增加55.3万米,扭转了下降的势头。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步伐明显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如上海、广州、北京、天津等地。今年10月即将落幕的第二届全国性公共图书馆等级评估活动,以及首都图书馆的扩建和搬迁对整个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来说,也可以算得上是一剂“强心针”,有助于带动各地方政府的重视和财政追加。

面对公共图书馆尚不能充分满足读者需求的客观实情,文化部图书馆司有关负责同志认为,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作为一项社会文化公益事业,于国于民尽皆有利,却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财政投入的增加、社会各界的重视以及图书馆自身工作的完善都存在着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然,伴随国家改革的深入和经济形势的好转,这个过程会逐渐缩短是毫无疑问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